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文學論談:《從文學性多元發展來瞭解它的本質與需求》 作者 沙丘

                                                

                                                  

 文學論談:《從文學性多元發展來瞭解它的本質與需求》

                                                  

                                                       

 從一個文學性本質的思考角度來看,我們始終無法脫離這一種所謂文學與歷史的共體糾結,其所包含著不同時代背景有著縱橫交錯的演照之下,有著後人深研之後的省思與啟發。

 如今,文學發展的時代已全然改變,尤其這近幾年來,數以萬計的文學原讀者,轉眼間都變成了才華兼具的寫作家,期間也經由這種所謂多元共體的知識領域以及寫作思潮,開始劃分出直系文學與旁系文學的分向發展。

 但可從長遠歷史發展所遺留下的文學典籍當中,無論是正史可考記載或是野史虛構彙編,也都會有著大量震撼人心的智慧容量與文化堆疊。但這些具有文域經典傳承的歷史記載,至今仍讓後人不斷研究或探索;其也包括每個不同時代背景的故事傳說以及記實流傳的諸多典故等等,基本上,這些也都是屬於文學性的根源由來。

 然,若依當前有著多元發展的角度而言,反而更能凸顯文學性背後所需求的文化要素,同時也無法脫離這種所謂新時代發展背景的多重關係,這必然也會產生一個民族性與新文化跨越發展的意識型態。

 反觀,從文字句子的組合當中,便開始形成各種修辭語法的相容效應,因此也跟著產生寫作需求的文體發展,緊接著又開始劃分出不同性質的文體創作、書寫記載、時事評論以及學術論文發展等等,同時也正鋪陳著這一種具有思想與感情的美學象徵或有藝術精神的文學性境界。

 所謂寫作人的本質,也正是要懂得做好一位「作文人」。

 基本上,一位「作文人」的知識領域,乃必須要超越讀者群體所擷取的具備素養,當然這期間也正劃分著各種不同寫作的專業性質,其中包括有:詩人、作家、文史工作者、文學評論家、新文學發展研究級人員以及文學者(或文學思想導引者)等等。相形之下,當前在這種所謂多元產業發展的需求之下,其文學性的素養與需求,必然會跟著相對提高。

 從我國文學歷史發展當中有著諸多記載的經典之作,其早已被學者們定義為一種有歷史性、有文化性的以及有著社會性背景發展的固有本質。因而在這些具有文學性發展現象裡面,乃多半具有理論概念的具體分析;反觀在其他獨立學識體系上面,卻始終無法與其相較其下,只因在所有個別學識體系發展上面,也都無法擺脫這一種具有文學性的基本要素條件所在。

 因此,有些屬於文學性思想的表現方式,雖然未必能夠符合於當前時代背景的需求,但也許有可能已超越了宇宙萬理存在的融貫當中。也就是說:有些文學性的個別理念,看似超越了某種合理化的見地解讀,實則上在它的背後還有更合理化以及等待開發狀態的深詣究竟。這也為什麼隨著不同時代的背景發展,便開始有著更深入性的探索與分析;然而又為什麼始終無法讓人類的研究與思考,無法抵達那個具有深域層面以及具有完整性究竟境界的明朗結果?

 而這種奇特現象產生,便已開始由文學性的科學探索方式直接掉入了這一種具有所謂的玄學狀態的區域裡面;當然,若依科學的探索方式,其所訴求的原理乃是根據數據來逐步展現,而玄學方式乃多半是根據老祖宗的智慧引理方式藉以換得了諸多事後證明的實驗成果,然在這兩者之間,顯然已找到了一種歷史淵傳的多向經驗與智慧組合。

 其次,文學性所發展的需求點,則又會產生這種所謂二元化結構的劃分點存在。其一乃是指歷史性所帶來的繁沓記憶;其二則會產生未來性諸多異變的誘因條件產生。

 從其一現象裡面觀來,它的確是必須要經由這種所謂歷史性的、文化性的以及不同時代社會發展的背景結構方式,來完完全全呈現出屬於它的要義價值存在。

 譬如說:歷史文物的多向記載與考據以及老祖宗們有著長年累積經驗的智慧展現;民族性的文化象徵以及人文藝術的發展與組合;或者是指不同時代社會層面的背景走向等等。

 其二現象則是:若依當前在這種所謂多元性文藝產業結構的大幅發展之下,除了文學藝術創作之外,舉凡一些音樂創作、舞藝創作、戲劇創作、繪畫創作、攝影創作以及包括書法、花藝、刺繡、陶藝、竹編、紙工、建築、琉璃、木刻、石雕、食材與園藝設計等等,在這些所屬次文學性產業型態裡面的多數類項當中,無形中業已產生了這一種具有所謂由多層次文藝主體性產業化效應,而逐步轉移為文學性平面媒體的功能價值所在。

 基本上,而這些具有未來性的異變因素,即已開始組合著歷史文化的脈絡相傳,同時也表現出一個民族性文化發展的後續傳遞。也就是說:所謂這種具有文學性產業化的普及發展,不應只侷限於各別學識體系所帶來意識型態的單向思考,而是要懂得應用於當前多元性發展的相應組合上面,也才能夠符合於一種新時代發展的本質要義與價值需求所在。

 反觀,「文學」是不可能被取代或消失的。它則是由其他多向識學體系的組合,因而產生了這一種文學性需求的架構條件存在。它早已背負著不同歷史民族文化的智慧精髓以及各項歷史文物的層次記載,因而在此條件的基本誘因之下,便早已呈現出這種具有文學本質的基礎價值存在。同時它將不會受到任何理論研究的大幅擺盪之下,而失去了它原有所賦予本質條件的結構影響,但它還是會產生一種所謂文學生態脈絡發展的意識沒落現象呈現。

 因此,也只有一些相關性的研究者的文學理論,有可能無法符合於一個時代性背景發展的需求條件之下,其理論點的合理化與應用性,即會很快轉眼消失;但在文學總體發展的脈絡與本質上面,不會因為文學研究之下的繁沓理論點效應,而產生於一種所謂消失前的任何振盪,也只有在發展脈絡中有著這種所謂再建構與被解構的意識型態之短期效應,因而也開始產生個人理論點與他人理論點有著某種意識型態程度上的衝擊時機。

 更直接說:當人類開始有著歷史性文化的多向帶動以及新文明背景需求之下,所帶來諸多社會動態的結構產生,遂已形成一種文學具體發展的基本架構條件存在。換言之:以往有多數學者們如何針對文學理論去研究分析,其累積下來已達數千年歷史的文學背景,有如一座如如不動之宏偉山脈之象,周圍的山澗泉流卻成為一種文化思想的傳遞途徑;即使有任何研究者刻意放把火燒光了樹林,並且挖掘了在這整座山脈的根基,那麼它的文學本質與精神象徵,還是仍然屹立不搖;並且能夠很快速的被重新建構起另一個新文學性脈絡發展的次第傳承。

 然,這種現象,也正應驗了「文學的本質,乃是經由歷史經驗與智慧累積的鞏固基調」所帶來一種脈絡傳遞以及聳立不動的因果現象;同時也產生了另一種所謂古老祖靈現象的多方引導,而這種所謂的引導方式,也正是由我國傳統下來的大文學思想所長年累積的智慧與經驗。

 因此,「文學」不單只是一種曲軸現象的多重組合,同時它也是造就了民族文化與知識領域的脈絡傳遞。

 相形之下,當文字的組合形成了一種思想表現之時,我們仍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具有所謂先人們所凝聚的思想與智慧之結合現象,便已開始產生了新世代人類忠實信仰的最大引力,也許也正符合著這一種具有所謂「由古老文學靈體的組合,所產生文化思想引力」的主要因素條件所在;只因為自始至終這一股引力,都是一直處在往正面發展的時代里程。





                                -沙丘-  

                            2012.05撰寫於台灣.台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